文章资料-情感.机器.认知-电子AI 游客
谁能读懂他们眼中的孤独
【1312】by12007-10-22 2022-11-04 最后编辑2023-07-21 10:01:53 浏览413

谁能读懂他们眼中的孤独 叫卖声陪伴灰色童年 大年初二开始卖艺的小孩子

          他们是一群漂泊在都市中的候鸟,劳作在各类市场。

        他们是跟随其后的小鸟,在喧嚣的市场里,一天天长大。 

        在杭州743家市场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学龄前的孩童们,不得不陪着忙碌打拼的父母。婴儿的时候,他们在货架上酣睡;到了入幼儿园的年龄,还在市场里穿梭嬉戏。 

        父母期望孩子能扎根杭州,未来成为能立足城市的“新杭州人”,但眼下生活的种种艰辛,使他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孩子。他们有太多的无奈。 

        这些天,记者走访了杭州多家市场。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时,那一张张脸,平静、漠然、焦虑、迷茫、渴望…… 

        香菱:在市场里成长 

        杭州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运蔬菜的三轮车、小货车穿梭其间,卸货的、称重的、讨价还价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批发萝卜的摊位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东跑跑西窜窜,大概两岁模样。 


        她专注地看着我手里的烧饼。我把烧饼递给她,她想也没想,接过去就香甜地吃起来。 

        萝卜摊位的老板娘正忙着做生意。一番讨价还价后,一编织袋白萝卜以5元价成交。老板娘这才顾得上跟我说话。她姓张,和丈夫都是山东的,在杭州批发蔬菜3年多了。小女孩是她的女儿,叫香菱,是在老家生的,生了就带过来,一直跟在身边。 


        正说着,一辆运蔬菜的大卡车开了过来,大卡车摁响喇叭示意路上的人走开。小张赶紧过去拉女儿:“车来啦,别乱跑!” 

        “生意是很忙,不过批发其实赚不了多少钱。”小张说,进货出货基本上都在凌晨进行,有时凌晨丈夫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就抱着孩子来帮忙。“这孩子就是在市场里长起来的。” 


        她一边说着,一边匆匆瞥一眼孩子。小香菱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小张扯着嗓门大喊了两声,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嫂拉着香菱回来了:“你看看,又跑到我那儿去了。”小张笑笑,把香菱抱起来。“她老是这样东跑西跑地玩,再过一年,上了幼儿园就好了。” 


        三里亭市场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我,市场内每年发生好几起孩子走失的事情,都是大人忙着做生意,小孩子乱走。 

        喻琪:我想呆在杭州 

        位于绍兴路的杭州旧货市场,生意清淡。许多店店门紧闭,一些旧家具摆在马路边卖。卖家闲得无事,围坐在一张旧桌边打起了扑克。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独自半躺在一张售卖的旧床上,脚蹬着一只矿泉水瓶,无聊地玩着。 

        小男孩叫喻琪,来自河南信阳,父母一直在旧货市场做生意,孩子的爷爷奶奶70多岁了,没精力照看,父母只好把喻琪带到杭州。 

        父母在发愁,愁着旧货市场要搬了,不知道以后还要不要继续做这个营生。 

        父母更为孩子发愁。喻琪已经6周岁了,下半年就该上小学。可是去哪所小学,怎么才能上学,都不知道。妈妈说:“民工子弟小学?听说不好进啊。你说,孩子眼看就要上学了,一点着落都没,怎么不着急嘛?” 


        孩子毕竟童真,没有父母的心事重重。他喜欢杭州的美丽和繁华,想念家乡的亲人和乡味。 

        我问低头玩着旧橱柜上钥匙的小喻琪:“喜不喜欢杭州?” 

        “喜欢。我想呆在杭州。” 

        “那你想不想家里的爷爷奶奶?” 

        “想啊。五一放假,我要回家去看奶奶了。” 

        大概很少拍照,当摄影记者给他拍照时,小喻琪高兴地摆着各种动作,拍完了还跑过来看看拍得怎样。 

        离开时,看着无忧无虑的喻琪,我耳边回响着喻琪爸爸的话:“实在不行,我们就回河南了。” 

        记者手记:谁能读懂他们眼中的孤独 

        第一次在市场里看到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心里突然就一酸。那时我刚刚做了母亲。 

        当我们不仅留意,而且认真地开始做这个专题的时候,我的辛酸变成了震动。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杭州地区目前有各类市场743家,其中农贸市场334家,综合类如小商品市场89家。其他还有专业、综合材料市场等。而这些市场里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因为成本较低,年轻的外来夫妻打工者居多。这些小夫妻店或摊位,除了部分把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还有的就成了市场里的“流动儿童”。特别是像农贸市场、社区小店、郊区的副食品市场、蔬菜批发市场、二手货市场等成本比较低的经营户,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极为普遍。这些孩子三岁以前多选择留在身边。还有相当部分孩子到了入幼儿园的年龄却仍然没有入园。 


        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为了摆脱贫穷,也许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起早贪黑。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努力做一个新杭州人,他们也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虽然,对身旁的孩子,他们不得不选择暂时遗忘。 


        年幼的孩子,虽然不用与父母分离,但他们始终生活在城市边缘,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成长,对故乡的记忆慢慢褪去,而对生活其中的城市,靠近的同时又显得疏离。或许,他们只是过客。 


        然而眼下,孩子们依然天真不知愁滋味。只是,当他们玩累了,蜷缩在市场里的椅子上时,安静得让人觉得落寞。

         大年初二,在广州的南京路步行街,有小孩子们在卖艺,一男孩一女孩,及另有一女孩。 

      他们苦难的生活从未停止

       


      他们是顽强生存的孩子

        

      穿梭于繁华的夜晚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