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黄土坡柳荫小学五(二)班教室最后面的黄艳玲,常常不敢相信自己读书是真的,虽然她在这个学校已经读了四年,同班上小朋友不一样的是小艳玲上学的机会是自己打工“挣”来的。
黄艳玲是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村的人,现在她和姐姐黄艳华相依为命。六岁那年艳玲的母亲唐传翠不慎跌入水中,离开了姐妹俩。七岁那年在道班上养路的父亲黄本清也因病不治身亡。此后,姐妹俩开始了自己种田供自己读书的历史。尽管父老乡亲们常帮小艳玲家做农活种庄稼,送钱送物,姐姐艳华还是失学了,艳华为了让小艳玲更好地读书,独息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农活,很快艳玲也面临着失学的危险。艳玲的伯父在这个关键时收留了孤苦无依的黄家姐妹,伯父有三个子女,家境也很拮据,姐妹俩衣食是不愁了,上学却成了她们心中遥远的梦想。
2001年三月二十一日,我们到学校找到黄艳玲时,已是中午十一点,小艳玲正同小伙伴玩游戏,过于早熟的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中午最后一节课是社会课,老师早早地候在教室门前,她告诉笔者:小艳玲在班上很听话,学习也很好,是个懂事的孩子。上课了,老师提问找同学回答,小艳玲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
出门打工是姐妹俩四年前就商量好了的,她们认为将来要靠劳动才能养活自己,觉得最好的途径就是出去当保姆,做家务活。姐妹俩最能干,自爸爸妈妈离开她们后,家却依然是井井有条、干干净净。那年小艳玲十一岁,姐姐艳华也只有十二岁,谁敢用她们做保姆呢?
中午放学回家,小艳玲收拾厨房,接着拖地抹桌子。忙碌之中,抽空给我泡了一杯茶,她说:“哥哥姐姐(她把主人夫妇俩叫哥、姐)中午不回来,就她一人在家”,我端起呷了一口,却发现是冷水泡的,抬头寻找艳玲时,她又到卫生间洗衣服去了,我这才仔细打量房间的布置:房子装修过,很漂亮也很雅致。我拿起听筒,再次给主人拔打了一个电话,听筒那头主人极不情愿地反复强调说:“不接受采访,小艳玲读书,是靠她自己打工挣的,我们不值得宣传。”
小艳玲是五年前来到这个新家的,她的哥哥是巴东县教委的一位普通干部,听说小艳玲姐妹俩的事后,把俩姐妹接到自己家中,艳华被送到恩施的亲戚家,小艳玲就留在巴东,小艳玲就是从九岁那年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的,哥哥姐姐时常在外,很少在家吃饭,儿子成长(化名)当时四岁,小艳玲的工作就是早上送成长到幼儿园,下午接他回家,走在路是,俩人俨然一对情同手足的姐弟,小成长还是管艳玲叫“姨”。小艳玲对自己的新家极有感情,抢着做那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早上起床,做好早餐,等哥哥姐姐吃,中午回家把脏衣服洗干净;下午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做作业,带小成长一起玩游戏,哥哥姐姐说了她很多次,家务事儿不让她干,她就是不听,小艳玲觉得做保姆就要有个做保姆的样子。
“你以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问正在清洗衣服的小艳玲,“挣钱报答哥哥姐姐”话未说完小艳玲已是满脸的泪水,在哥哥家只呆了半年,哥哥就把她送到了学校让她读书。小艳玲记得:那天小艳玲和哥哥送成长到学校报名,哥哥带着小艳玲转了一圈买了些学习用品和书包叫她第二天上学,从那天开始,小艳玲就拉着成长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哥哥、姐姐,对我就像爸爸妈妈一样”,说到这儿,小艳玲伤心地哭了,回过头抹了一把脸,又接着清洗衣服,我到小艳玲的房间转了一下:小屋里的两只小床分别是成长和她的,艳玲的床头的玩具狗伸着舌头淘气地爬在那儿,被子折得整整齐齐,十分清爽。我坐在客厅等艳玲的哥哥,一看表已经一点半了,小艳玲正在厨房给自己做午饭。顺手拿起小艳玲放在茶几上的学习报告书:2000年,小艳玲的语文、数学、社会、自然、思想品德、行为表现都是A,下面一行是班主任老师唐芙蓉给她的评语:“你是个听话、懂事、善解人意的好学生,对人有礼貌,与同学和朋友相处好,爱护班级荣誉,但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小艳玲的姐姐黄艳华也被哥哥接回了巴东,艳华不愿再劳累哥哥,在哥哥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工作,开始打工了,姐姐艳华经常到哥哥家看艳玲,嘱咐艳玲一定要好好读书。哥哥姐姐给艳玲和成长卖了很多玩具和书,规定她们除了上学不准随便出去玩,要认真读书。哥哥姐姐家中实在没有太多的事,小艳玲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她说:“读了书就会懂道理,就能做像哥哥姐姐那样的人,帮助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快到下午上学的时间了,小艳玲收拾好又准备上学去,出门她把门仔细地锁上,又推了推,才下楼,我把小艳玲送到学校的大门口,临走,她依依地望着我不愿进校门,我心头一酸,她又拿出一个小本子说:“能把您的电话留给我吗?”我连忙写下。
在县教委门口我终于找到了小艳玲的哥哥,他恳求地说不要公布他和家人的姓名,这样对小艳玲的成长不利,艳玲的哥哥说:“艳玲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还不知道她的情况,我们只希望她能平平安安读书,最好将来能上大学。她希望艳玲能同自己的儿子一样健康成长。”
我突然想起我在路上问过小艳玲的一句话:“想上大学吗”她点了点了头,又摇了摇头。她是不是担忧,她是否还有上大学的机会?
我想,她的担忧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