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像名称:阿尔特廷黑圣母(Black Madonna of Altötting)
圣像供奉地:阿尔特廷黑圣母朝圣地,慈悲教堂(Gnadenkapelle)
显灵迹时间:公元1489年等;
德国的阿尔特廷黑圣母(Black Madonna of Altötting)及其朝圣地,不仅受到德语国家教友们的青睐,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们。据统计,每年大约有一百万朝圣者来到阿尔特廷(Altötting),向供奉在慈悲教堂(Gnadenkapelle)中的黑圣母许下他们的愿望,或藉由“还愿”的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
在阿尔特廷黑圣母朝圣地的教堂内,其中有一块还愿板(votive tablets)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它试图讲述了该朝圣地最早的起源:
很久以前,奥廷(Ötting)被称为Ponchus,在那个年代归属于罗马帝国。当时有一位叫奥托(Otto)的罗马贵族公爵,在此地接受了圣鲁珀特主教(St. Rupert)的洗礼加入教会。这位贵族遂在公元572年在奥廷建造了这座小教堂,并由神圣的圣鲁珀特主教将其祝圣,以纪念圣母玛利亚。至于奥廷(Ötting)这个地名的来源,确实与朝圣地的历史关系不大。应该指出的是,奥廷(Ötting)在13世纪被分成了新、旧两部分——所以我们现在有阿尔特廷(Altötting)和内欧特廷(Neuötting)这两个城市的分别。
穿着“怜悯衣”,佩戴嵌宝石皇冠的阿尔特廷圣母像;
这座66cm高的阿尔特廷圣母像,是公元1330年左右在上莱茵河地区按照早期哥特式风格雕刻而成的,由椴树或针叶树制成。根据教会圣传,阿尔特廷圣母像是从雷滕哈斯拉克熙笃会修道院(Raitenhaslach Cistercian monastery)带到阿尔特廷的;
圣母的左手持有一根点缀着百合花的权杖作为她贞洁的标志。小耶稣靠在她的右臂上,拿着一个代表天主全能的球体。自巴洛克时期开始,阿尔特廷圣母像被人们用宝石装饰的精致王冠所装饰。这些宝物通常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室(royal Wittelsbach family)的虔诚女性成员捐赠的;自1518年以来,圣像也被套上精致的刺绣长袍,这种圣像长袍被称为“怜悯裙”(Gnadenröckln),长袍会根据有关的礼仪节日而改变颜色。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的公主们按照皇室传统,通常会在婚配前先到达阿尔特廷朝圣,并在朝圣期间捐献自己的财物,或花重金捐献一套“怜悯裙”给圣母。2017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向黑圣母捐赠了一款用于四旬斋期的紫色怜悯裙。
教宗本笃十六世向阿尔特廷圣母奉献的紫水晶主教权戒;
除了圣像木材的自然氧化变暗以外,几个世纪的油灯、蜡烛的烟熏也是导致圣像变黑的主因,这正是“黑圣母”(Black Madonna)名称的来历。
2006年9月11日以来,阿尔特廷黑圣母的权杖位置又被装饰上了一枚非常特殊的装饰戒指。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访问阿尔特廷向圣母祈祷时,将自己的主教权戒奉献给圣母,以此表示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和依恋。这枚戒指是1977年他在慕尼黑接受主教任命时,他的姐妹玛丽和哥哥乔治.拉辛格蒙席送给他的镶金紫水晶戒指。
阿尔特廷黑圣母朝圣地的慈悲教堂;
在慈悲教堂的游廊位置,悬挂着各种“还愿板”,凡向阿尔特廷圣母许愿并实现的人,都会请人绘制一幅画作并悬挂在这里,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
朝圣地的游廊只能容纳约2000幅“还愿板”,天花板都被挂满。而朝圣地实际共存有5万幅还愿板。这证明着圣母代祷的效力;
阿尔特廷黑圣母朝圣地在德语中也被称为“herz Bayerns”,意思是“巴伐利亚之心”,这指明了此地是德国虔诚基督信仰的核心地区。这座八角形的朝圣地建筑最初仅是一座小教堂,建于公元700年左右,圣传记载这里曾放置着鲁珀图斯.冯.萨尔茨堡主教(Rupertus von Salzburg)为第一位巴伐利亚公爵授洗的洗礼池。大约在1330年,一座主题为“圣母子”的圣像来到了这座城市,并立即被安置在这个小教堂里。
公元1489年发生了圣母显灵迹事件。根据当地的圣传,就在那一年,一位3岁的男孩淹死在一条附近的小溪中,半个小时以后才被救出,当时已经确认死亡。男孩的母亲非常敬礼圣母,她抱着孩子的遗体前往阿尔特廷圣母像前祈求圣母怜悯。通过阿尔特廷圣母的代祷,这位男孩立即恢复了生命;
又过了一段时间,阿尔特廷的一位农民拉着一辆装着燕麦的马车回家,他让六岁的儿子骑在马上。孩子从马上摔到车底下被压死了。这家人为救儿子而发誓愿,去拜访了阿尔特廷圣母朝圣地。第二天男孩就完全康复了。
圣母玛利亚帮助了穷苦家庭的事迹迅速传播开来。教友们不断地涌向这个朝圣地来敬礼耶稣的母亲,向她倾诉他们的喜乐和痛苦,困难和艰辛。在前几次显灵迹之后,圣母继续向许多信徒们施与其他可见的和看不见的恩典,这些信众们看到他们的请愿在这神圣之地得到了回应,逐渐恢复了他们的信仰热忱,并在他们的生活苦难中得到了解脱;几年之内,在原来的八角形小教堂的地基上,又新建造了一个长方形的教堂中殿,整个建筑被一个有顶棚的“画廊”所包围。不久,中殿和画廊的墙壁,甚至画廊的天花板上都摆满了还愿版和画作。据估计,几个世纪以来,信众们共捐赠了5万多块还愿牌,但目前只有2000块供公众观看。画廊里还配备了各种大小的木制十字架,朝圣者可以把它们扛在肩上,围绕着教堂吟诵玫瑰经和祈祷文——甚至有时跪着前进;在虔诚者们燃烧了那么多的蜡烛以后,不仅圣母的形象,甚至整个教堂的墙壁都被熏成了黑色。公元1630年的某个时候,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补救方法,即把教堂墙壁漆成黑色。正是这个偶然的装修念头,为还愿牌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色。
摆放阿尔特廷圣母像的祭台壁龛,被金、银装饰物所包裹,这些装饰物均是17世纪的珍贵艺术品,是在公元1645年,由选帝侯马西米兰一世(elector Maximilian I)捐赠给圣母玛利亚的。选帝侯还在它的基座上隐藏了一封信。在这份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文件中,马西米兰把自己献给了圣母玛利亚;圣像壁龛的侧壁,装饰着金银材质的“叶瑟之树”(Jesse Tree)浮雕,这是在公元1670年起安装上去的;三年后,祭台的拱门上方又被加入三位一体的浮雕。圣三一释放出来的金光照射在圣母像身上,上面写着(拉丁文):圣父之女、圣子之母、圣神之新娘。
祭台左侧的纯银圣康拉德纯银塑像;
祭坛的两侧有两个跪着的纯银雕像。右侧的是由皇帝卡尔七世(Emperor Karl VII)和他的妻子阿玛莉亚(Amalia)捐赠的,用来表达他们对重病的儿子康复的感激之情。这对父母曾许下私愿,如果这个生病的孩子被治愈,他们会捐出和他儿子一样重量的白银作为报答。而自1931年以来,在祭台的左侧又加入了帕尔赞姆的圣康拉德(St. Konrad of Parzham)纯银雕像。圣康拉德是嘉布遣会士,他每天都在朝圣地教堂做弥撒,同时也是此地修道院的司阍人。
根据传统,在黑圣母像前的供奉祭台区域内,珍藏着巴伐利亚所有国王的心脏,包括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其他重要代表人物的心。共有15位皇室成员立下遗嘱,他们的心在死后应该被放在这些银色供奉物里,这样就能永远靠近圣母。
在祭台两侧的壁龛中还有更多的银质供品,这些供品主要包括心形、眼睛形、四肢形等,是许愿者从病痛中痊愈后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