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0-1006:00
第9章第三段,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作者说,使徒回来,将所作的事告诉耶稣。耶稣就带他们暗暗的离开那里,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赛大。但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耶稣便接待他们,对他们讲论神国得道,医治那些需医的人。
日头快要平西,十二个门徒来对他说,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里去借宿找吃的。因为我们这里是野地。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若不去为这许多人买食物就不够。
那时人数约有五千。耶稣对门徒说,叫他们一排一排的坐下,每排大约五十个人。门徒就如此行,叫众人都坐下。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他们就吃,并且都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篮子。
本段结束。
这段话的马可福音版本在6:30-44,马太福音的版本在14:13-21,还有约翰福音的版本在6:1-14。约翰福音的改动比较大,他给耶稣十二门徒中的腓力和安得烈也加了戏。他先写腓力说,有这么多人,就算给大家两百第纳尔的饼,也不够吃,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点点,然后彼得的兄弟安得烈说有个小孩带了五个饼和两条鱼,耶稣就将这五个饼和两条鱼分给众人吃。
马可福音写十二使徒出去传道医病回来后向耶稣汇报,耶稣就领他们到野地里去歇一歇,下一段写耶稣和门徒乘船到伯赛大去。马太福音则改成耶稣听到希律说他是施洗约翰复活后,就退到野地里去,众人跟随。路加福音前面说的跟马可福音一样,也是说门徒出去传道医病回来向耶稣汇报,不过后面就不一样了,他直接写耶稣带众人到伯赛大去。
路加福音这么改,他的意思是说众人在前往伯赛大去的路上发生了这件事,他可能觉得自己改的很高明,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臭招。我们说过,路加福音的作者对旧约的熟悉程度应该超过其它三部福音书的作者,按理说他虽然没有去过犹太地,也应该对犹太地有点熟悉,那么他也应该知道从迦百农到伯赛大只有约五、六公里路,试问走这么一点点路程又怎么可能会耽误了饭点、以致他们要在野外用饭呢。
第10句写耶稣说耶稣带着使徒们“暗暗”离开那里,第11句说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耶稣就对他们讲道。
这故事编得不对啊,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逃跑计划竟然败露,而众人作为凡夫俗子却反而有先见之明,提前到耶稣要躲的地方去等他,耶稣怎么还好意思跟众人讲道,他应该要请教众人,如何看透天机才对。
作者说众门徒回来向耶稣汇报工作,是因为前一段写耶稣差遣他们出去传道,马太福音改动了故事的顺序,将“耶稣差遣十二门徒”的事放在很前面“耶稣拣选十二门徒”的后面,他的这一段写耶稣他们为什么到旷野去,原因改成因为希律说耶稣是施洗约翰复活,他为了安全起见,就退到旷野。
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写这件事发生在伯赛大或者伯赛大的附近。伯赛大的位置大家一般认为是在加利利海东北部岸边、约旦河上游的东边,但约翰福音却写这事发生在提比哩亚海附近的山上。提比哩亚海的位置大家一般认为是在加利利海西海岸的中部,略微有点偏南。同一件事怎么可能发生在方位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呢,不知道基督教对这点有什么说法。为什么说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说法,可能他们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没有找到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第12-13句说日头快要平西,十二个门徒提醒耶稣,可以让众人散开各自去借宿找吃的了,耶稣则让门徒给他们吃,门徒说他们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要不去买食物就不够。
在马可福音里,门徒是问耶稣“给他们买两百第纳尔的饼怎么样”,不知“马太”和“路加”是否因为看出这点太不合理,所以没有抄。
第纳尔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银币,阿拉伯帝国之后改成金币,和合本翻译成二十两银子。首先,不管是银币还是金币,两百第纳尔对当时的人来说都是一大笔钱,谁会将这一大笔钱随便带在身边呢,特别是新枝派的人当时可都是穷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其次,虽然这是一大笔钱,但是要供五千人吃饱饭应该还远远不够。这点在约翰福音倒是有说,他写腓力说就算买200第纳尔的饼也不够吃,每人只能分到一点点。
据说在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内非技术工人的日工资约为1第纳尔(应该只是据马太福音20:2),五千除以二百等于二十五,古时一个普通人工资不可能能养活二十五个人吧。作者为什么编门徒提议要给众人买那么多钱的饼,是因为在他的故事里吃饼的人有五千人,但是虽然他编出一大笔钱,还是不够严谨,因为跟人数还是对不起来。
另外作者写门徒说“让众人散开各自去借宿找吃的”也是很不合理的。如果说这些人都是附近村庄或城镇里的人,当然不用买东西吃,而是可以回自己家吃,但是作者说让他们去买吃的,说明在作者的设想里,这些人都是很远来的,那么这件事就很不现实。现代的社会商业发达,人们经常出远门,出门的话身上都会带钱,想买吃的也容易,因此读者看到这句话说“让各人散到各村去买东西吃”,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妥,但是在古代,事实上却没那么方便。
在古代,大部分穷人短暂出门不是带钱,而是带干粮,为什么这样呢,一个方面是因为他们没钱,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古时买东西吃也没那么方便,大部分村庄是没有饭店和旅馆的。那时如果一个村庄来几个外地人,说不定能找别人家里蹭点饭吃,但是人多的话,就是有钱也没地方买。像本故事说有五千多人要去买吃的,别说村庄,就算附近有几个大城,都不可能有那么多吃的可以买到。所以这个故事就算没有后面部分,光看这几句话就知道是虚构的。
在马可福音里是写耶稣问他们有多少饼,门徒说有五个饼和两条鱼,路加福音则写门徒主动说他们有五个饼和两条鱼。
如果说门徒自己有带这些食物,这倒也还合理,对十几个人来说,这勉强可以充饥。但是约翰福音不知怎么的,竟然改成说有一个小孩带了五个饼和两条鱼,就未免不大合理。首先,一个小孩子带那么多食物干什么呢。其次,既然一个小孩子都带了那么多食物,他们没有去调查过五千个人中的每个人,怎么知道其余的人都没有带食物呢。所以上一个问题他改得好,这个问题他就又改得不好。
第14-15句说那时人数约有五千,耶稣让他们每排五十、一排一排坐下。和合本马可福音是写“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我们在解读马可福音的时候说过,作者的原意应该是说一百人一排,总共五十排,以示当时有数过,吃饼的人数共有五千。马太福音估计不理解意思,就没有抄这句,路加福音的作者同样不理解,就将其改成五十人一排。
和合本路加福音写“人数约有五千”,马可福音却写“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马太福音则写“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实际上马可福音的原意应该都是人数有五千,马太福音写除去妇女和孩子纯属误解。就像英语中“men”除了表示男人,也经常用于表示不论性别的人,希腊文估计也差不多。虽然说在旧约中写数点百姓的人数时,经常写拿刀的勇士有多少,但是吃饭的事,妇女和孩子也都是要吃的,怎么能不统计呢。大家都知道,迷信的人里面妇女是比较多的,而古代的妇女一般都是要带孩子的,如果说吃饼的男人有五千的话,所有人加起来岂不起码上万了,那么标题就应该要改一下,写耶稣使一万多人吃饱才对。
当然,不管五千还是一万,都只不过是作者编的故事而已。我们知道在古代普遍是人稀地广的,主动去招集五千人都不容易,更别说听见耶稣往伯赛大去,五千人就主动聚集起来跟他去。
第16-17句说耶稣把饼擘开递给门徒,放到众人面前,鱼也分给众人吃,大家都吃饱了,然后门徒把碎饼和碎鱼收拾起来还装满了十二个篮。
“擘开”就是用手掰开的意思。耶稣要把饼和鱼分给五千人吃,他就得用手掰两个五千次,也就是一万次,这可需要不少时间啊。假设他一秒钟掰一次,一个小时掰3600次,差不多要三个小时才掰好。有人可能会说,耶稣不是凡人,他可以使用神通很快就掰好啊。因为这事是假的,所以作者一句话说掰好就掰好,他丝毫不觉得奇怪,如果这事是真实的,有人一下子就把饼和鱼各掰成五千份,这速度也是个大大的神迹,怎么也得发一句惊叹的话才合理嘛。
假设有足够的食物的话,十二个门徒要把食物拿去分给五千人吃也不是个容易的话,如果说要吃饱的话,一个人一餐吃一斤食物是要的,那么十二个门徒要把上万斤的食物送到各人的手里,平均一个人得分近千斤,这也得花很长的时间。掰饼的时间加上分食物的时间,等人们都吃好,恐怕都已到半夜。不过因为作者只是在编故事,这些细节他没想到的,就一概略过不提。
最后说碎饼和碎鱼装了十二篮。如果说真的掰了上万斤饼,可能碎的真的会有很多,作者这么写,也是想告诉人们,真的分了很多食物。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耶稣既然是有神通的,他掰饼怎么能像普通人那样掉那么多碎屑呢,第二,大家都去听耶稣讲道,谁会带篮子去呢,难道想听完之后趁机偷点菜回来吗。很明显,故事需要大家都不带食物,作者就编几千人都不带食物,故事需要有篮子,作者就编很多人带了篮子,他可不管这些情节合不合理。
在古代,因为农业生产技术和能力都很落后,人们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因为农业收成差,只有少数大富大贵之家才能衣食无忧,大部分人平时都是吃不饱饭、经常饿肚子的,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大批人饿死之事到处都有发生。我们以前说过,在古代的时候,光蝗灾就隔三差五地发生,还有旱灾、水灾等各种灾,不是在这里发生,就是在那里发生。因为古人尝尽挨饿之苦,所以以前各民族的人都有幻想神仙使出神通使大家都有饭吃的故事,有的神话故事不仅编神仙让人们吃饱饭,还让人们吃肉喝酒,尽享富人的待遇呢。比如我们熟悉的济公的传说,济公是一个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的活佛,我记得就有一个传说故事,说济公能无中生有、变出好酒好菜来招待穷人。
在马可福音中,编了两个耶稣使五千、四千人吃饱的故事,分别在第6章和第8章。这两个故事的内容基本上差别不大,只不过前一个说五个饼、两条鱼使五千人吃饱,后一个说七个饼、几条小鱼使四千人吃饱。按理说,这种相同的故事完全没必要创作两个。有的经学家可能会说,因为事情发生了两次,所以作者就按事实写两次。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一样,也写了两次,不过路加福音就只写了这一次,还有使四千人吃饱那次他就没有抄。
在古代人们是经常挨饿的,所以古人在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时候,神仙轻轻松松、随随便便的就使人吃饱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只不过是古人的幻想而已,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如果说真的有个耶稣有这个本事,他做两次只让几千人吃饱一餐又有什么用。如果真的有神仙可以救人,还不如给人们一个聚宝盆,要用钱的时候,放个钱进去,钱就满出来,要吃饭的时候,粮食放进去也满出来,这样才能长期彻底地解决贫穷和吃饭的问题嘛。
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吧,在福音书里经常写耶稣医好一个人,或替一个人赶出鬼后,就故作神秘地嘱咐他说,不要将此事说出去。但是如果说耶稣真的有用五个饼和两条小鱼使五千人吃饱,那么这件事肯定会广泛流传出去,当地的史书或者说野史等不可能都不记录此事,事实上这件事却只有福音书里才有,根据这点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件事只是福音书的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