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资料-情感.机器.认知-电子AI 游客
即将失业的8亿人,什么都没做错就被淘汰了
【93141】by1 2018-09-10 最后编辑2018-10-06 17:01:10 浏览585

公开课知酱<大数据导读:你有没有想象过这样的场景?

妻子忙于事业长期不在家,回家后却发现家里的机器人过于完美,甚至取代了孩子心中母亲的位置;

丈夫想跳槽到更好的公司,没想到老板亲口告诉他,他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

连社区都给每位老人配备了人工智能保姆,监测他们的健康指标,并实时传输给医生,督促他们吃药……

那些原本属于你的职业身份甚至是家庭角色,被看起来冰冷的AI替代。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640.jpg

▲《真实的人类》剧照

科幻迷你剧《真实的人类》,展现了未来人类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模样。

剧中人工智能大行其道。他们有人类的外观,优秀的能力,在家庭和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但这些看似荒诞的剧情不无根据,科技发展造成失业率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科技因素,产业更新换代、人事管理提升……都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竞争力,以防被一波波新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01 8亿人即将失业?没有饥饿感真的可能饿死

诺基亚全球总裁在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们倒闭了,我们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做错,但是我们今天倒闭了。”

十年前,是诺基亚最辉煌的时代,它曾经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市场榜首,2010年,诺基亚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40%。

在苹果、三星开始研发智能机的时候,诺基亚没有跟上这场变革,甚至拒绝面对真实的竞争环境。

今天,这个品牌杀回智能手机的市场,却已不复昔日的竞争力。

640.webp

同样,那些拒绝新变化的从业者,也会面临失业的危机。

2017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年底发布的报告,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8亿人口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

640(1).webp

▲注:横坐标代表不同国家的2010年的GDP总值,纵坐标代表2030年各国目前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的比例。深蓝色圆圈代表中国,表示2030年,中国预计有1.112亿人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 /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中国占了三分之一。

到2030年,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选择工作。

649).webp

▲注:从左至右国家分别为:美国、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浅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5400万、6400万、1亿、7200万人需要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深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1600万、1700万、1200万、1000万人需重新就业 /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

面对袭来的改变浪潮,调整自己所掌握工作技能的价值,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640(2).webp

2009年2月18日,美国纽约丽笙酒店举办工作招聘会,大批应聘者在酒店外排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 / 视觉中国

全球事务研究员Phil Levy说:“美国制造业现在发展很好,虽然就业下降了,但是我们用更少的人,生产了更多的产品。”

这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进步、美国制造业自动化创新导致的。

当自动化渐渐取代了流水线,那些只会机械化劳动的工人,只能默默卷铺盖回家。

甚至是公司的高层,都有可能因为一个落后的决策迅速贬值。

在全球产业更替,科技取代人力的大背景下,从业者都应保持着危机感,因为“铁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博鳌论坛尝试使用AI同传翻译时,一些翻译在朋友圈称,这次的AI同传是“继谷歌翻译后,又一个不要脸的产品”。

然而,AI同传在会议现场翻了车,犯了许多低级错误,还传出紧急招募英语同声传译人员救场的信息。

那些刚开始如临大敌的翻译们,瞬间长舒了一口气,有的甚至开始嘲讽:

马云说:“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那些寻求心理安慰的翻译们,也许正在看不起的阶段徘徊。

机器翻译的进步正在一步步威胁着人工翻译,几年前谷歌翻译给出的译文,还要进行几乎全文的修改。

今天的机器已经可以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

与其嘲笑AI同传的一次翻车,不如增加危机意识,精炼自己的技术。


02 跟上步伐,才能甩掉危机!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每一次的社会升级,都伴随普遍的职业危机感。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分析了300多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结果发现,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 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 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 创意和审美

而有以下特征的工作,都在淘汰的边缘:

  1. 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2.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手熟就行;

  3. 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根据这些特征审视自己工作被淘汰的概率,也许能让你安心一些。

除此之外,因为时下某个行业处在热门,而抛弃自己擅长的技能和职业、盲目跳槽的人不在少数。

但那些现阶段大热的产品,没有一个是一朝一夕做出来的,大多经历了初创时期的不断试错。

如果你在一个团队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远比不断跳槽、吃别人的胜利果实更能彰显自己的能力。

吴晓波说:“没有所谓的传统行业,也没有所谓的新兴行业,有的是你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变革的步伐,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一家曾被称为“鞋王”的公司最辉煌的时候,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然而,去年该公司却宣布正式退市。

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时候,这家公司仗着销售量大,并没有认可这种模式,最终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当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当时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变化没有预判,没有抓住转型的好机会。

“每次开业绩会都难受,正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感觉无法交代。”

今天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都发生在公司围墙之内。

没有一个敌人可以杀死你,除非你已经缺乏抵抗能力。

因此,要不断地自我革命,奋力地跟上步伐,才能甩掉危机。

03 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有你的立足之地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了一个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

他的任务是扭紧六角螺帽,结果最后他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东西,就是一个个转瞬即过的六角螺帽。

这样的工作模式最方便管理者压榨员工,因为它不必对你进行专业培训,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重复性极高、并且对自我毫无提升。

很多职业看似光鲜亮丽,其实与卓别林的工作一样,不需要任何创意,唯一的贡献只是辅助整个系统运转。

为了避免这样的职业危机,个人需要不断寻找机会充实自己。

1. 减少"无脑"工作,自己找个对手battle

无需动脑即可完成的工作是可替代性最强的。因为“无需动脑”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这项工作你已经非常熟练。

一份工作从陌生到掌握,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一旦熟练,继续重复也就意味着停止学习。

你可能重复工作了20年,但你的经验,也许只停留在开始的那几年。

想要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不是鼓励你以此为借口不断跳槽,这山看着那山高。

而是从重复工作导致的固有思维里走出来,不再闭门造车,突破舒适圈从而产生创造力。

640).webp

企业渴求人才的本质是看中了人才的创造力,而提高创造力的秘诀其实很简单。

纽约大学管理与组织学教授Evan Polman和康奈尔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生Kyle J. Emich发现:创造力的显著提高,通过换个人称代词就能实现。

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常见的创造力测试题:

“一个囚犯被关在一个高塔里。他在里面找到了一条绳子,但这条绳子只有塔高的一半。他把绳子分成两部分,并成功地逃走了。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半参与者想象自己被关在塔里,另一半想象别人在塔里。

后者答对这个问题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前者。(答案是把绳子分成两股)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有新发现。

想象一个“对手”来和自己比拼,从他人的目光中,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局限所在,从而摆脱困境。

2. 用特长“包装”自己,培养“斜杠”意识

斜杠精神鼓励人们在正职工作外,还具备其他的才能和身份并能从中获得收入。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

为了享受文化,人们走进各种酒吧、书店听脱口秀;

在博物馆里,有人专门花钱在网上请绘画或历史方面有研究的人陪同参观。

对外表的重视激发了对买手的需求,甚至有人付费要求“搭配师”陪同逛街。

五花八门的需求让你任何一种特长都可以变现,同时成为“拥有有趣的灵魂”的个体。

6407.webp

3. 避免掉入屏幕的“陷阱”,养成独立思考能力

你的业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

打开新闻,刷着充斥着推荐广告的页面,把日常谈资局限在热搜;

打开短视频,刷着算法根据你的喜好不断推给你的同质化内容;

打开朋友圈,刷一刷朋友们想要展示给你看的生活......

看似对生活没有影响,但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禁锢在一座孤岛上。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你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想听的。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自己决定信息的方式,也带来了“自我封闭”的危险。

一旦将自己禁锢在个人的兴趣中,就再难接受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人群、不同代际之间竖起交流的屏障。

eee.webp

高晓松曾说,“工业革命到来之后,再好的马车夫也会面临着失去工作。”

寻找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去精心钻研,理智思考,别让你的生活被支配。

在这个与日俱新的时代,保持对知识和新技能的饥饿感和危机感,才是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核心。

什么都没做错过,有时,才是最大的过错。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精选留言

写留言

似曾相识的科幻:最后失业人群开始反抗暴动,机器人部队前往镇压

georgewang:

很快就写这类文章的将是AI。对哦,你不是AI?

作者:

暂时还不是,不过小编觉得,再过两年可能就是了。从运营的角度来说,通过大数据和算法,AI肯定更懂粉丝需要什么,这一点抖音等头条系产品已经差不多实现了;从制造内容的角度来说,机器写诗已经足够以假乱真了,机器写文章应该也快实现了,根据文章内容配个图简直小儿科。你再等两三年,回复这条留言的没准就是AI了

蜗牛:

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不过我想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种数据是不是算大数据,比如人均收入,人均绿地……如果是,那在这种大数据基础上的AI就让我放心了。 不过岗位都是人创造的,卓别林不扭螺丝帽了,可以保洁自动流水线,自动流水线保洁机器人做了,还可以保洁机器人,机器人保洁由其他机器人做了,就保洁其他机器人……如果所有工作都是机器人做了,那失业的就是整个人类了。 有做麻婆豆腐的机器人和品尝麻婆豆腐的机器人吗?

Max:

AI就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之上,也就是根据模型从海量的数据中不断地学习,迭代!这就是大数据+AI

。。。。。:

别去想ai会不会实现,想想自己怎么活得更好

五大龙:

被淘汰,苟延残喘十几年,一场大病带走。就是这个剧本

happy:

别把AI想得那么智能,AI永远没有意识,没有根本上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换句话说它永远都想电脑,手机一种工具而已!工作岗位的变迁都是时代科技的发展,AI只是一种科技的概念,本质上是计算机,电子,网络,通讯,大数据,算法,传感等技术的综合。它不会有意识,永远不明白自己是什么,将来干什么,它所知道的都是人娄告诉的,它所要做的,也是人类命令的,它不会创造自己,也不会明白生死,不理解饥饿,更不懂需求!不要迷信AI,你懂得越多越会理解它就是一个概念!

安道:

以后机器人种地做饭喂养人类,从外太空获取能源,全人类都不用工作了!岂不乐哉,不过那时人会不会无聊死?

作者:

不会吧,找几个机器人陪玩。(就喜欢看你这种观点的评论)

Skim Tyuooo:

说起来,算法个性化的推送其实最烦,我只是想看看不同的东西,却每次变着法子推着同质化的内容,最后的结果是视野所见之处越来越狭窄。

@**清空下的约定**:

历史证明,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新科技会优先军用,然后才是民用。 等军用了几年再谈把,不然之前都是玩具 而且al要兴起,至少硬件行业必须要改革。 毕竟软件是基于硬件的。。。

嘉烈:

社会进步不可预测,让自己顺应大势才是选择!

hero119:

如果机器大行其道,那么恭喜了,社会物资会极大丰富,将达到理想的社会主义

ToPJJLin are with申某人:

失业人民没饭吃,各行都无法延续。民是本,国家不可能让自己没有出路。

AI@杰:

你真的没危机感,还需要再过几百年吗?

搁浅记忆:我就是因为不懂所以才请教的,麻烦不吝赐教

作者:推荐这篇《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ZRp9ZiHczGYu_Y-f27V7A

搁浅记忆

这不是AI么?跟大数据有什么关系

作者:你确定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