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资料-情感.机器.认知-电子AI 游客
深夜,家长在班级群向老师发出6条质疑!班主任作出回应
【1174】by1 2018-10-23 最后编辑2018-10-23 23:13:00 浏览556

最近,杭州一位家长晚上10点多在班级微信群里向老师“开炮”!13分钟内连发6条质问微信!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场由壁虎引发的“风波”。9月17日晚上10点多,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四(3)班的班级微信群里,一位家长因为担心老师晒出的作文对自己孩子有影响,连续向老师发出了6条质问微信


  刘发建是位资深语文老师,当老师30年,其中25年当班主任。他常常根据当天与学生的互动,写教育观察日记,已经坚持了15年了,写了累计400万余字。四(3)班是刘发建刚接手的班级



  25日,学校放学后,记者在四(3)班见到了刘发建老师。与别的教室不同,班级后面有个大书架,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本。刘老师鼓励同学多阅读和写作。


  刘老师笑着说,这件事情发生在9月17日——


  “那天上课前,一条壁虎不知道从哪里出现在了教室后排,整个教室马上就热闹起来了。胆小的同学尖叫,胆子大的同学玩起了壁虎。最后,班级里的张同学(化名)把壁虎从窗台上放走了。


  我们班有一个规定。每天有8个同学写漂流日记,鼓励孩子真实记录班级故事,不论事情好坏。之后我会把日记都晒到班级群里。那一周8篇日记里,有3篇是讲壁虎的故事。”


  俞同学的日记《可怜的小壁虎》,写到小壁虎被“折磨致死”;



  林同学日记里的小壁虎是能飞檐走壁上天入的《特殊“同学”》;



  郑同学日记《壁虎来访》里的小壁虎是班级访客。



  郑同学笔下的张同学是“轻轻地放在桌上,微微地张开指缝”,让机灵的小壁虎哧溜地走了,和俞同学所记录的“残忍”完全相反。三个同学,三篇日记,却形成了三个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


  刘发建老师说,其实那天张同学把壁虎放在了窗台上,但是俞同学的位置离窗台比较远,所以看上去好像张同学是把壁虎扔了下去。


  “我在俞同学的日记中,把‘一个人’改为真名,也就是张同学,是为了体现日记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并没有对张同学有特殊看法。”


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了...


  到了壁虎做客的第三天,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了。周三晚,大约10点左右,刘老师打开微信一看,在班级家长群里看到张同学爸爸火药味十足的留言:


@刘发建 刘老师您好,我看了昨天发群里的俞同学的关于壁虎的一段文章,其中有提到我家孩子“残忍”地对待小壁虎,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将小壁虎折磨致死的经过!请问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还是一段实际发生的事实?如果仅仅只是童话,那为什么老师会直接点出名字?如果是事实,请问您或者写文章的同学有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当时实际情况呢?如果没有,那请问这样在群里发出来是否欠妥?


@刘发建 须知孩子到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无故遭到这样的指责,是否会对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是否会在学校受到某些孤立?请问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刘发建 据我找孩子了解到的情况,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有很大出入,最后小壁虎安然地顺着窗外的墙壁爬下去了,并且完好无损,当时一同目击的同学有:潘同学、王同学、朱同学等。


@刘发建 孩子有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觉得可以理解,但老师将名字点出并不做调查发到群里,如果这篇文章被转载至网络,请问到时候造成的影响如何挽回?这种影响对孩子来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请问您有考虑到吗?


@刘发建 如果事情属实,孩子不对的地方我们会严厉教育,可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呢?您了解吗?


@刘发建 我们的新闻媒体都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这种机制是为什么制定的您明白吗?


  刘老师说,“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不高兴。家长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没有提前和班主任沟通,就在家长群向班主任问责,我觉得有点过头。


  但我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孩子爸爸对女儿的保护之情。他认为我在没有了解实际情况下,武断点出他女儿张同学残害壁虎,给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严重伤害。”


到底有没有伤害到张同学?


  “同样一个事情,形成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我把三则日记一同发布在家长群里,用意之一,就是希望家长们能透过日记,看到孩子的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孩子。也不要随意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如果当天只有一个同学写壁虎的故事,老师又不在现场,我们会不会只根据孩子的记录来推断壁虎的遭遇,最后得到一个扭曲的故事呢?”


  “很显然,张同学的爸爸没明白我同时发布三篇日记的目的。他只看到了俞同学记录的‘残忍’,却没有看到郑同学记录的‘温情’,更没有看到林同学的‘洒脱’。


  其实,张同学的爸爸完全误解了我把俞同学日记中第一句话的‘一个同学’特意改为真名的用意。我们班每天有8个同学写漂流日记,之所以要限定写班级当天发生的故事,就是鼓励孩子真实的记录班级故事。10年之后,20年之后,乃至30年之后,张同学回到母校,打开今天的日记本,依然能看到‘张同学与壁虎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同学与壁虎的故事’,那该是多么惬意而温馨的情景呀。”


  刘老师当天晚上确认学生的日记和点评,主观上没有伤害张同学的信息后,他于10点57分,在家长群里公开回应了孩子家长:


@张同学爸爸 您好!晚上有朋友聚会,回家刚看到您的留言,迟复为歉。现答复如下:


1、首先,小壁虎做客403班,我一直在现场观察同学们会如何接待小壁虎(郑同学日记中有记载)。


2、除了俞同学写到小壁虎,还有林同学和郑同学写到小壁虎,三个同学从三个角度写同一事件。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视角。这关系到我们怎么样去理解每一个孩子的不同。


每一个孩子的观察视角不一样。一个故事三个版本一同发布。其中郑同学写到“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就是很好地再现了张同学的爱心。


我在俞同学的日记中,把“一个人“改为真名,目的,就是为了日记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并没有针对张同学有特殊看法。整篇日记并没有对她的谴责。后面写的壁虎死了,只是俞同学的一种担心。而且他写的是“几位大将”,并非特指张同学一人。


3、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善良的。张同学也是善良的孩子,我看见她几次抓小壁虎,都是轻轻地抓,很快地放,最后在同学们七嘴八舌下,张同学轻轻捧着壁虎在窗户口,放掉了。有的同学以为摔死了,其实壁虎是沿墙下去了。事后,上体育课。到今天,没有同学再谈论这件事。


4、如果班级有同学对张同学有不好的评议,请告诉我,我会和同学沟通。如果这件事对张同学造成什么伤害,我负全责。该道歉道歉,该认错认错,该赔偿赔偿。总之,不能伤害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5、以后遇到类似事件,请第一时间与我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后,再请群发。


6、最后,你有什么具体要求请直接私信我。能做的,我一定尽力。


家长最后公开道歉

班主任非常感谢家长理解


  第二天一早,6点醒来,打开微信,没有看到张同学爸爸的回应,刘老师心里有一点点忐忑。


  上午语文课后,刘老师又打开微信,看到9点32分张同学爸爸的回应:


@刘发建 刘老师您好,因为最近几天我工作很忙都没有仔细看看群里的消息,所以直到昨晚才看见了那篇文章。因为孩子在家一向很喜欢照顾小动物,并且也喂养过壁虎,所以感觉比较惊讶,就找她询问,她当时非常委屈说根本不是那个情况,又把细节给我详细描述了一下,我考虑到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引起一些同学对孩子有看法而造成她被孤立所以有些激动了。

刘老师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我们相识也已经很多年了,我在群里这样的质问确实有些过火,其实这只是一件小事,我也明白您把文章发出来的初衷是想让家长和孩子们体会到学生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观察而产生的想法,并不是专门的去证实和指责谁,对于我在群里给刘老师带来的不好影响我也在此郑重地表示歉意,希望能够消除这种不好的影响。其实当时我们要是能事先沟通一下或许是更好的解决途径。

实在不好意思啦,但同时我也希望各位家长群里的各位不要对张同学有什么偏见,因为小张不是这样没有爱心的孩子,文章中的一些失实的举动我家孩子从没做过,以后应该也不会去做!谢谢大家!


  刘老师说,他的回应,得到了孩子家长的理解,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由衷地感到,他之前的冒火,是真的,质问是真的,现在的道歉,也是真的。正如他对女儿的爱一样。”


  “在周四的家长会上,我狠狠地为孩子家长这种行为点赞。家长会的主题,就是‘家校同心,教育同行’,我跟家长们说,老师和家长,永远都是一条战线上的,不是对立的关系。学校和家庭教育,一定是同行的。”



家校关系不应该如履薄冰



刘老师给了一些他的建议:


  如果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家长首先找老师了解情况,不能冲动地直接到学校训斥另一个孩子。家长到学校训斥别人的孩子,会得罪全班同学,导致你的孩子被大家孤立。也不能贸然地打电话去找对方家长,因为对方家长不了解情况,你莫名其妙地问责对方家长,更容易引发家长间的矛盾。


  最终要解决问题,还是绕不开老师。就算老师有偏袒,也可以找学校反映情况。学校不满意,还可以通过合法程序投诉。总之,千万不能情绪化地去解决问题,这样可能会让孩子继续受到伤害。


  反过来讲,老师遇到情绪化的家长冒犯自己,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面子,更多的要思考家长只是爱子心切。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然后再慢慢引导家长。


  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要做到相互包容。有什么问题,大家说开了,相互之间充满阳光和坦诚地去交流,我想问题可能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家长和老师永远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要彼此真诚相待,不要相互猜疑。同心,同向,同力,在教育前行的路上,彼此遇见最美的自己。


你怎么看?



来源:都市快报·爱写作的狮子(ID:dskbkjb)记者 胡信昌,部分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落地麦读写教室”

编辑: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