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门偶遇单身妙龄少女(尤其是在上海),洽谈1小时兴趣爱好后,剩下的时间聊天内容会进入大家真正的困惑:哎哟到底怎么样才能找到适合结婚的男友啦?(现在渣男这么多……) 这件事上我也吃了不少苦头,寻寻觅觅很久最后遇到了我的先生。但我并不认为找老公这件事是纯靠运气和缘分,它也有方法论可言,它在我脑海里甚至是有一种清晰的蓝图的。 说到方法论,你一定会想到某wa的理论模型MV-PU。我对那个模型比较排斥,因为这个模型的所有基础都建立在了男性思维导向的对女性的估值,这样时间一久女生只会更加是失去自我。我更欣赏的是以实验为基础,不停迭代的增长黑客思维模型。 增长模型其实几年前就从硅谷诞生,近一年在中国开始盛为流行。我在2014的时候就开始研读了各种关于增长的书籍(包括美国Sean Ellis的Growth Hacker和国内范冰、曲卉等的增长黑客)。 除了把它运用在了公司的增长,也用在了自己的身上。因为我相信,它不止是一个公式,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思维方式…… 这一篇文章,我是认真的。 用增长思维找男友的小目录 奇葩说:为什么增长模型是可适用于找男友这件事的? 思维方式:我会给大家重新介绍下增长模型(Growth Model)是什么? 精华:如何用增长思维来找男友,和我的亲身经历 (答应宝宝,一定要看到第三趴,会有惊喜!!!) 一、为什么增长模型适用于找男友? 增长黑客思维 VS 传统营销思维:传统的营销,做定位分析,定性和定量的用户调研,然后直接做千万级的投放。而增长思维是建立在小范围测试,确定验证后再进行大范围投入。增长黑客模型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由假设,测试,验证来达到效果上的保证。 增长理念近年来被引入中国,并被各大企业追逐,主要原因有几个: 的确好用,美国各大硅谷企业验证和背书可实行 传统营销模型太冒险,容易把大量预算杂在无效的项目上,增长模型基于实验,让人更放心 流量水、贵、少,不严谨点花真的有点受不了…… 其实……与找男友有相通的痛点!!!! 一旦找错人就是浪费时间:好不容易谈了7年发现不适合的惨案有多少! 对自己找什么样的不清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不适合结婚 渣男多、扰乱、烦心 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好的可能没有好好维持关系,还不小心流失了!(心痛 增长模型利用小成本实验和有意识的AB test来测试是否能成功,并把生命周期分割成了5个重大步骤,从而可以知道问题根源而对症下药。 同理……在找男友的情况下,知道去哪里找男友,自己适合怎么样的,如何能和对方一起往前走,并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能够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适合自己,就是增长思维的最核心。 PS:在说之前,我先要纠正一个思路:增长模型是一种思路,但我并不是意思是全部照搬。因为你并不需要增长出许多男朋友……你只需要一个就可以了。你也不需要男友的口口传播引来更多男友,但在没有男友前,你需要你的好闺蜜的推荐。在这里我会把一些概念,在找男友的情况下重新描述。 那么,请听我娓娓道来…… 另外增长的长念zhǎng不是cháng哦 二、增长黑客模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这里先说一点理论知识,你忍忍,下一段落更精彩。 增长思维里有几个重要概念,是你必须在听我说如何用增长模型找到男友前,必须先理解的: 概念一:PMF 全称Product Market Fit 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如此精髓的概念直译过来为竟这么苍白……) 小词典 PMF (Product Market Fit) PMF即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也就是说你所提供的产品正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客户需要。 这是大名鼎鼎的Marc Andreesen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世上的创业公司只有两种,一种是找到PMF的,一种是没找到的。(我知道这句话听起来很废话) 俗称强扭的瓜不甜,没有PMF的公司就是那只不甜的瓜。心里的苦只有你自己懂。 当产品市场不匹配的时候,就算你拉来流量,用户留存会非常差,使用量没有快速增长。而当产品市场匹配发生的时候,产品上线或制造的有多快,用户量或购买量增长的就有多快。 举个栗子:比如当初Instagram上线的时候,界面UI杂乱,始终获客困难,后来他们开始了pivot(转型),发现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加滤镜,所以他们专心做好了滤镜功能,找到了PMF。 那么在恋爱的场景下,PMF 就是1)你是否有市场 2)你是否和对方有匹配。 1)很多女生虽然想找男朋友,但是出门的时候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一种“我根本不想找男友”的气息,其实是根本不吸引人的,所以这种情况就是没有PMF,你需要对自己重新调整一下。 (除非你本身就不需要男友,但不要又想找又不吸引人) 2)有时候你有可能找到了一个date,但是其实双方毫无匹配,而只是X虫上身或者纯粹很久没恋爱了需要一个rebounce(失恋后需要别人来弥补空缺),这种情况留存通常有问题,所以也是没有PMF。 ▲ 产品提供的功能性和市场所需要的是否契合就是PMF 概念二: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注意不是球赛里的MVP 小词典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最早由Eric Ries 在《精益创业》中提出 MVP概念。按照常规的开发方式,从调研、到设计、到开发再到推向市场,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很难有人会保证成功率。 但当换一种方式,以MVP进行小样调研,快速进入市场、接触客户并得到反馈。透过反馈不断修改原型,并进行不断地的迭代开发,极大减少了试错成本。 也就是说,与其一开始就all in,不如先小步做测试,并修改原型和方向,迭代开发。 看下图,MVP不是指汽车的轮子,而是指一个滑板。因为轮胎不能自己跑,而滑板可以。即使滑板功能不及汽车,但它已经可以独立运作和测试市场需求了。 同理在恋爱的场景下,与其一上来就蹦着结婚去,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不如先做一个MVP测试:约会开始。并且你可以尽可能的不同场合和场景,来看男伴在不同场合的表现:看电影、吃饭、一起去派对、见朋友、你遇到困难了、尽早的发生争执来看对方的反应,不要太早的陷入恋爱。 概念三:AB Test AB测试 小词典 AB Test AB测试 A / B测试,即有两个即将面对大众的设计版本(A和B)。通过小范围发布,得到并比较这两个版本之间你所关心的数据(转化率,业绩,跳出率等),最后选择效果最好的版本。 在互联网环境下,如果不知道哪个方案跟能被用户接受,就把两个方案都上线,给一半一半的人看,并点对点对比数据。 举个栗子